宗人作品:试制拖拉机 初探涉世路(边道明)
中华边氏网 2014-09-29 17:11:06
摘要:这是我从学校毕业回乡不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。也许现在看来不算大事,可当年在博山区却轰动一时,而且过程意外曲折,甚至有些情节还颇具传奇色彩。
文/边道明
淄博市博山区《白塔镇志》<大事记>载:“1969年,8月1日,海眼人民公社制修厂试制12马力拖拉机成功……”
这是我从学校毕业回乡不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。也许现在看来不算大事,可当年在博山区却轰动一时,而且过程意外曲折,甚至有些情节还颇具传奇色彩。

那时,农村机械化程度相当落后:耕作依赖老黄牛,人畜共舞五更天;运输全靠手推车,千斤勒颈脊梁弯。整个海眼公社17个自然村只有4台“铁马6”小拖拉机,别看它只有6马力,小得像个玩具,可比现在“奔驰”“宝马”还珍贵。村里日常运输、红白公事、伤病住院,甚至领导开会、走访,无一不用。群众能坐一次小“铁马”,那是很荣幸的事。尤其秋耕季节,各生产队你等我盼,巴不得让小拖拉机每天连续作业25小时。本村完成秋耕后,当天就去支援其它村。每到一处,拖拉机驾驶员都会受到最优厚的招待……那“铁马6”是山东唯一的国营拖拉机厂制造的,不管多么小的零件坏了,也要花几天时间去产地兖州采购。农村急切期望拥有拖拉机,可在那计划经济时期,即便有钱也无处买,倘若能买到,说不定还是违法的。所以除了干等国家分配,无任何门路可求。
大概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,我刚进海眼公社农机制修厂学习钳工半年多,竟然冒出要自己研制拖拉机的念头。但毕竟孤掌难鸣,既无图纸更无材料,只能漫无边际地想想而已。
然而,机遇竟然从天而降。
因为我是淄博一中高中毕业生,在厂里属高学历,所以有时被派出联系业务。一次,在出差去青岛的火车上,恰巧与青岛崂山县农机厂一位杨技术员邻座。闲谈中,得知他们厂试制了一批12马力拖拉机,因买不到前轮胎而长期不能出厂,为此已几乎跑遍全国,工厂上下十分着急。杨技术员叫我回淄博后留意一下,看有没有这种轮胎。
我印象中好像在张店农机公司见过一堆轮胎,与杨技术员所说的大小差不多。青岛回来路过张店,我特意去测量了一下,把尺寸报给杨技术员之后,他高兴地说完全可以代用。农机公司一听也喜出望外,原来这是一批过时的飞机轮胎,已积压多年,正愁处理不掉呢!
杨技术员让厂供销科立即安排办理购买这批轮胎。他兴奋地对我说:“你可给我们厂解决了大难题啦!你有需要我们帮助的,请尽管说。”我把早有试制拖拉机的想法告诉了他,并提出请他帮助解决一份12马力拖拉机图纸。

杨技术员却犹豫了。图纸是工厂最大机密,拿出图纸可不是小事,说要请示领导,看看有没有希望。
很快,我收到了杨技术员发来的电报:“
无偿解决拖拉机图纸一份,再赠送整台拖拉机铸造件等主要零件半成品一套!”
这是天上不掉馅饼而掉下一台拖拉机啊!有了图纸和铸造件等半成品零件,我认为,成功试制拖拉机的条件已经成熟。
于是,立即兴致勃勃地向厂领导和CH技术员做了汇报,要求承担试制任务。心想,一定会当场得到赞同。
可是,与想法大相径庭:厂党支部杨书记不懂技术,没有表态;其他领导和技术人员也冷冷淡淡,一言未发。很明显,这是对试制拖拉机提议的否决!
12马力拖拉机的制造虽无高深技术可言,但除了机械加工和钳工装配技术以外,还涉及到内燃机知识、拖拉机构造原理、拖拉机驾驶常识、机械制图、电路电器等综合知识能力。当时制修厂的技术人员,多是偏重某单一技术,有的甚至是“南郭先生”,大多数人都感到试制拖拉机高不可攀。而我刚进厂这么短时间,在大部分人眼里还只是个刚出校门的白面书生、23岁的学员,何能当此重任?所以否决此事也属自然。不久,CH辞职去了杨寨农机厂,此事便更无人问及了。
然而我却不甘心。我回乡后曾开过小拖拉机,自学过汽车、拖拉机构造原理,了解拖拉机的基本结构;高中物理课学过内燃机基本知识,毕业后参加过农机学院内燃机培训,掌握了内燃机的原理与维修技术;自学过机械制图,具备了识图制图能力;业余爱好无线电,对汽车拖拉机电路原理已了如指掌……我坚信我能胜任试制任务。在接到杨技术员将给我们送图纸和零件来的消息后,我更急得摩拳擦掌,天天坐卧不安!
忽然想到我认识公社党委高文秀书记,便连夜写了一份报告,阐明试制拖拉机的可行性和要求承担试制任务的决心。心想,如果征得高书记同意,他会自上而下给制修厂下达试制任务,制修厂批准我的试制计划也就会顺理成章了。
高书记马上就同意了,可第二天把我写的报告也交到制修厂领导班,这下搞得我有些尴尬。但以我为主试制拖拉机的计划算是确定下来了。我一面在车间工作,一面期盼图纸零件早日到来。
那时,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刚进行了三年多,各单位“政治工作”都抓得很紧。公社制修厂更是三天两头开会学习。一天,照例又是全厂大会。公社“老革命”王水副社长到会并讲话,话中很生气地提到,我们制修厂有人竟然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……”我听后并没在意,也无心打听所指何人。万万没有想到,会后竟然有人悄悄告诉我,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指的是我!
进一步询问才知道,崂山县农机厂的图纸和零件已被转到杨寨农机厂,不言而喻,这是我暗中操作所为。
像寒冬腊月突如其来的一盆冷水从头顶浇下,顿时凉得通身透骨。这在当时可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,这还了得!
记得CH临去杨寨时曾许以优惠条件劝我跟随前往,我坚决不去,决心要在自己的公社造出拖拉机……我怎能做出这种离群索居、背弃家乡的事情?必须迅速澄清事实,否则,满腔热忱将换来一场劫难!
初春凌晨的西北风格外刺骨,路上行人冷冷清清,电线被刮得呜呜直叫,霜雨阵阵打在脸上。我无暇顾及,大步流星赶向车站。几经转车,来到青岛李村崂山县农机厂。说明来意后,杨技术员从宿舍床单下拿给我一份电报,电文清楚写道:“
我已不在海眼工作,图纸零件请发杨寨农机厂。”署名竟然是我的名字!
杨技术员说,他接到这电报后半信半疑,亲自扛着图纸去了杨寨,打算见到我当面核实。CH接待了他,说我正出发在外,不相信可见见我哥。随后杨技术员被引见了一个人,听此人说我是其弟弟后,便打消顾虑留下了图纸,而且回来将零件也交给了杨寨农机厂。我后来才清楚,杨技术员去杨寨那天,正巧我一位远房堂兄有事去找CH,顺便被充当了角色,促使阴差阳错,计谋得逞。当我们还蒙在鼓里,痴心做着试制拖拉机梦的时候,那里却早已暗度陈仓……
情况搞清了。在杨技术员宿舍胡乱吃了点饭,急忙回返。第二天回来后,直接向制修厂及公社领导做了汇报。公社立即派王华庆同志同我一起展开追要图纸和零件的工作。
我们借了台“铁马6”开着来到杨寨农机厂。路上一直盘算见到CH后的各种情形,然而CH早已不在此处,图纸和零件他已带去附近的小庄村,小庄村为此还给他新盖了三间北瓦房……我们赶紧追踪到小庄村。可是,没料到CH已经又转移了工作单位。因为CH觉得没有能力造成拖拉机,便把图纸和零件送到马尚,想请淄博市拖拉机站的工程技术人员把拖拉机造起来。我们要求去拉回图纸和零件,小庄村负责人执意不从。于是双方展开了艰苦而有趣的谈判。
华庆同志掏出随身携带的《毛主席语录》首先发言:“毛主席教导我们说:‘
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,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。’图纸和零件本来属于我们海眼公社,你们应该无条件还给我们。”
对方好像是村革命委员会主任,早已语录在手,略带结巴答道:“最高指示:‘
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一场革命!’图纸、零件我们不是从你们手里拿的,不能给你们。”
我立即反驳说:“毛主席教导我们:‘
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,共产党就最讲认真’,不管从哪里拿,东西该谁是谁的,应该归还原主。”
对方好像只会一条语录:“‘
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一场革命!’我们为此也付出了不少代价,我们的损失怎么办?”
华庆同志又说:“‘
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,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’……”
“
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一场革命’!……”
这样你来我往无数回合,终于偃旗息鼓,对方同意让我们取回图纸和零件。
我们马不停蹄赶到了马尚淄博市拖拉机站。一个负责人很不耐烦地指着一堆零件说,“全在这里,你们拉走吧!”照清单一点,缺了很多。我恳请那人再给找一找一个二连齿轮,因为这齿轮我们不好加工……没等我说完,那人一瞪眼大声呵道:“你不好加工的东西多着呢!凭这点东西还想造拖拉机?我们都办不到,你们想也别想,真不知天高地厚!”我们只好忍气吞声拉回了零件和图纸,也算是“完璧归赵”,胜利的喜悦迅速掩盖了一切!
几十年光阴过去了,虽然早已时过境迁,可当时那被训斥的委屈和拉回图纸、零件的高兴心情至今记忆犹新,挥之不去。
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风波终于灰飞烟灭,试制工作总算低调开始了。
我边整理图纸边联络加工零件。虽然多数领导和职工都很关心支持,但工作却莫名其妙地困难。急需的零件常被搁置不能安排加工,催促几次才勉强给加工两件,有的还是暂时用不着的,而且还常是技术不熟练的职工或用相对破旧的机床加工的。有一天制作前桥,图纸竟不翼而飞。这是张关键图纸,没有它前桥将很难完成。我和有关人员急得在全厂到处寻找,找了几遍后,D拿了出来,原来怕大风刮走替我们保管起来了……
初探涉世路,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一窍不通,对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识甚少,对途中波谲云诡的玄机更始料未及。刚工作不到一年,就尝试到涉世步履竟如此坎坷曲折。试制拖拉机这样的大好事,不应该有人不支持呀?可是任凭我恨不能一天把拖拉机试制成功,却似乎总有股相反的力量暗中起着作用,阻碍试制拖拉机的进程……
直到有一天,突然出现转机,情况急转直下。
试制拖拉机的消息不胫而走,传到了博山区革命委员会。区工业局张宏商局长亲临制修厂,参观了用破木料旧钢板夹起的不足3米宽的“试制车间”后,现场召集全厂大会。张局长以洪亮的嗓门大声说:“我代表区工业局支持你们试制拖拉机的创举!这不仅在博山区,在淄博市也是先例!希望你们克服困难,坚决试制成功!全区人民感谢你们!在这里,我向参加研制工作的同志们表示热情慰问和崇高敬意!”
全厂上下马上沸腾起来,我立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。厂领导随机调整了部署,应我要求调本厂小杨作我助手,后来又从饮马村调来五十多岁的锻工阎家深师傅帮助工作。零件加工根本不用我再催促,生产负责人就喜笑颜开地主动找我要图纸安排加工……一时间,全厂上下“唯余马首是”。不管什么工种,人人参战。实在伸不上手的,就供水备料,承担后勤。我顾不上自己新婚的喜悦和爷爷去世的悲痛,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试制拖拉机上。连续几个月,我根本没有上、下班概念,随时怀揣图纸,边干、边学、边指挥、边钻研。大家全力配合,工作进展突飞猛进,困难一个个被克服。最后经过三天三夜连续奋战,终于在1970年8月1日黎明前,装完最后一个零件。
当拆掉“试制车间”门框,将拖拉机向外开出时,拖拉机竟然不听使唤。我急忙调整方向,机头却猛然一下子撞到墙上。一看,原来方向盘操作与前轮导向正相反,向左打方向拖拉机却向右跑。

连续的劳累和即将成功的兴奋,使得我们一时静不下心细查原因。W师傅倒背着手慢悠悠地说,“是方向机的蜗杆装反了。” W曾在大厂工作过,日常做足了技术权威的姿态。大家赶紧按他的提议抬下方向机拆卸蜗杆。蜗杆是采用过盈配合热压装配的,费了好大劲才把蜗杆调转方向重新装好。一试,毫无效果:蜗杆压根就不分安装方向!
冷静了一会,我猛然想起,是不是转向摇臂安装角度不对?迅速在车架上切割出相应空间,将摇臂调转了180度,果然一切正常了。
到此,我们第一台12马力拖拉机终于试制成功!
第二天,天高云淡,风和日丽,碧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着向人们微笑。大家一早就来到厂里,高兴地围着拖拉机摸这摸那,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。有人提议,向区革委会报喜去!于是,很快给拖拉机带上红花,插上彩旗。我被簇拥跨上驾驶座时,杨书记和其他领导、职工们早就爬到了拖斗上,公社尚素秋副社长不知什么时候也挤在中间。
刚走不远,“哎呀!哎呀!”几声大叫,几个人慌乱地从拖斗上跳了下来。原来拖斗严重超载致使板簧反向弯曲,泥瓦压到轮胎上被磨得冒了烟,差点把坐在泥瓦上的屁股烫糊了。路师傅急中生智,让车工周先信师傅车了两个“壮汉”,焊在拖斗轴上替板簧支撑重量,临时解决了问题。
朝阳冉冉升起。淄博市第一台自制12马力拖拉机发出悦耳的“突突”声,伴随我们的欢笑,向市区驶去!
合作伙伴